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六百四十章 夏作家
第(3/3)页
圣地,《北方文学》杂志社。
杂志社现在是热门的好单位,有钱,还充满了浪漫主义气息,是经过十年文化精神沙漠饥渴的年轻人,最崇拜的圣地。
来到杂志社,光站在这里,就感觉呼吸到的都是精神的负氧离子。
毫不夸张地说,现在是国内历史上,文学从业者最高光的时刻之一。
但凡一个编辑,如果下到乡镇,都能轰动一方大员,引来对方热情的接待。
这个年代,不管是报纸、广播、杂志,都是从业者如果回忆往事,最津津乐道的黄金时代。
就像女排精神可以鼓舞一代人一样,这时候一首诗,一篇小说,但凡出彩的,就能一朝成名天下知。
而且,创作者也能享受到实际的各种好处,比如解决编制,特招为文化馆干部,成为各级各届的座上佳宾,成为文学爱好者的精神支柱。
就如余华老师说的,他在八十年代,被京城一家杂志社邀请进京改稿,杂志社不光给他解决来回车费,在他改稿期间,还提供免费吃住。
余华老师是个实诚人,用了一晚上就把稿子的结尾,从编辑不满意的“灰暗”改成了“光明。”
结果编辑大为夸奖,说他稿子改得又快又好,又说有人在这里三个月了,还没改好。
余华大为震撼,打听之下,才知道还真有人三个月稿子没改好的。
编辑点提他说,来京城一趟不容易,不如趁机去参观一下。
于是,余华在京城整整住了一个月,玩遍了京城大小景点,然后,编辑又给他开了一张出差证明,才让他回去。
他回去拿了出差证明给单位报销,竟然还报销了80多元。
他当时揣着这80多元,简直就像揣了笔巨款。
而且,县里的领导听说他竟然去京城改稿,大感倍有面子,说他是本县有史以来,进京改稿第一人。
县里立即着手将他引荐到文化馆上班,转眼就成了正式编的国家干部。
这在后世,简直是匪夷所思,不是凡进必考吗?
但是在这年头,文学就是有这种神奇的功效。
*****
记住手机版网址:m.reed81.com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