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3章:工业_家祖左宗棠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383章:工业

第(1/3)页

  飞机的谈判显然还要一段时间,说长说短,恐怕是没有小半年搞不定,但倒也没关系,反正工厂建设也需要时间。

  不过,这种规格的航空发动机依然可称军国重器,虽然联邦政府还没有像二战后那样与各路企业建立起十分紧密的合作,但最基本的影响还是有的。

  随着谈判的开始,美国方面对于资质的审查也愈发严格,便有人提议直接假戏真做,实实在在的起一座飞机部件制造工厂,谈成了自然最好,如果谈不成,用来生产从德国购入的发动机也不算亏本。

  再者,各家飞机制造企业如今都处于扩产时期,也不愁产品的销路。

  大萧条恢复期开始之后,政府压力减少,民间的活力也被激发了出来。

  工业的发展虽然不用指望超工业化哪般飞跃,但也可以被称作快速了,国人对此无不自矜,无论是对比1870年至1910年的美国,还是对比1970年至1910年的德意志帝国,本国这三四十年的发展都可以说非常好。

  即便是在左念微看来,这些年的发展也可称差强人意,虽说工业看着发展了快四十年,但满打满算其实也才二十年。

  早在东南巡阅府时期,割据一方的左氏政权就已经开始搞现代化建设了,但那段时间的现代化建设依然是处在封建专制的社会背景下,基层的掌控力薄弱,金融上瘸腿,其实只是一个近代军_国主义集团拉着古典军国体系下的封建国家在朝前走。

  至少,在1910年前,宪法也好,宪政也罢,都只是摆设,工业生产的效率也十分低下,官僚普遍不懂生产,工厂一面要承受来自资本的剥削,一面要承受来自官僚的剥削。

  在这段时间,工业发展缓慢的应对办法与日本的明治时期并没有区别,其实就是国家创办一定数量的工厂,置办土地、购置机械,然后以低价出卖给私人,交由私人财团运营。

  国家政权在这段时间的最主要工作就是保证关税等经济权力的自主,让这些企业能够发展。

  如果没有世界大战,接下来的走向无非是两者,第一是被封建余毒拖累,工业发展基本就是坐五望三,最终走走停停,直到下一次矛盾爆发,第二种则是军_国主义的加速自我毁灭,促使革命迅速爆发。

  但最终的情况倒还算是乐观,当然,这也与特殊的国情有关。

  总之,东拉西扯,一直到二十年代才算是真正的进入发展时期,政局稳定,国家组织能力提升,资本发展,一战期间又让轻工业有了一定的积累,重工业发展也在二十年代得到加速,再加上前二十年的教育开始体现成效,基础齐备,只待东风。

  大萧条是一场考验,也是一次机遇,扶摇而上的时代东风,或者严严寒冬的又一场雪。

  好在左念微自下而上建立的政党制度和土地制度稳定了这个问题,前者提高了国家的组织能力,后者则为经济问题的缓冲提供了空间。

  不过,在这场大萧条中受益的自然也中国一家,西方的德国人也

(本章未完,请翻页)
记住手机版网址:m.reed81.com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