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 格物三重境_千古一帝,从赘婿开始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246章 格物三重境

第(3/3)页

知至,知知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其身。

修身、齐家、治国、明德、平天下。

“从格物道修其身,五个境界。”

修身之后,才可齐家治国平天下,那是格物修身之后要走的路。

“单说一个格物,这格物应该还有细分几重境界……”

吴有缺不知道,无从得知。

读王阳明就不得不读朱熹,读黄润玉。

儒家的发展是承上启下的,像电脑软件一样不断的更新,在过去圣贤的基础上开枝散叶,更新迭代。

这也是儒家能一直生存下来的根本。

朱熹奠定了格物的基础,认为万物皆有其理。

朱熹的这个理,跟西方的科学道理不同,华夏人的道理是人心,是人性,万事万物总能找到与人心、人性相通的特点。

明朝初年,黄润玉对格物的‘格’提出不同见解,他认为格物应该是‘合格’。

合于我心之格。

具体细化就是每个人的价值观不一样,对事物的评判也会迥然不同。

同时社会也有公认的判断标准,也就是社会公德。

黄润玉提出来的格,更加具体。

但是黄润玉的说法并不完整,他具体了格物,却并未阐述致知。

直到明朝中期王阳明,提出致良知,彻底诠释了格物致知四个字。

格物致知在朱熹这,属于是开辟了第一个阶段,致知是知识,是人心,也是人性。

黄润玉升级了格物。

王阳明在黄润玉格物的基础上,再一次升级格物,提出一个‘物者意之用’,以人心统摄万物。

此外,王阳明还升级了致知,将浅显的知识,变成了万物本性,这样看待万事万物更加透彻。

人的本性,就是良知。

良知是孟子提出来的,

孟子提出四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孟子认为,任何一个人见到一个小孩掉进井里都会动恻隐之心,在本能的驱使下都会想去救那个小孩。

这种人性的本能,就是粮食,就是原始的‘善’。

到这里,

吴有缺恍然大悟,“格物应该也细分为三重境。”

“一重境,格物,透过现象看本质。”

“二重境,致知,有用为角,无用为格。”

“三重境,心物一体,心正则物正,天人合一。”

吴有缺闭上眼,再睁开眼时,眼前的万事万物忽然变得绚烂无比,

连以前肉眼看不到的虚无空间和氧气,这一刻都色彩斑斓,旖旎灿烂。

将军府还是那个将军府,老樟树还是那一株老樟树,西子湖也是那个西子湖,只是此刻在开辟格物三重境的吴有缺眼中,一切都变得不一样了。

“原来,天地如此多彩!”吴有缺几多感慨,像一个婴幼儿对世界万事万物充满了好奇。

他的瞳孔清澈的如同浩瀚星空。

人的眼睛通常只能看到三种颜色,红、蓝、绿。

因为人的眼中只有三种视锥细胞,分别对应红蓝绿。

我们所看到那些千变万化的颜色,都是三种视锥细胞通力合作,再经过大脑分析合成之后,呈现在我们面前的颜色。

也就是说,除了红蓝绿,世界本来的颜色,人眼是看不到。

一朵七彩绚烂的花,你看到的却只有白色。

吴有缺能看到世界本来的样子。
记住手机版网址:m.reed81.com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