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七十八章秦学
第(3/3)页
当晚,日本使馆。
灯下的房屋充满着日本风格,使臣高不过五尺三寸,他穿着长袍,面色凝重:
“诸位有没有想过曰本国离大明有多远,大明要是征服曰本国又用了多久?”
“大人,我日本乃大明不征之国,何来这事?”一旁的男人则不解道:
“这岂不是杞人忧天?”
“杞人忧天吗?我看倒不是。”
田中明幸则叹道:“之前大明水师压境,就是为了通商,威逼将军成为日本国王,置天皇陛下于何地?”
“如今大明国势日盛,而我日本励行文治,但就像蚂蚁与大象,再怎么追赶,也无法治其一根大腿。”
“今日不征,只是不划算,而等到异日,日本国势衰微,大明还会眼见不动吗?”
“那又如何?”这时,有人明白了其所想,咬着牙道:“日本置藩,李代桃僵,绝对不行。”
“宁可玉碎,不为瓦全——”
众人纷纷抬头,表示赞同。
“若不想废国而置藩,如今之际,只有全面效仿大明,变更闭关锁国之策,一如当年的大化革新……”
“诸军,不知秦学,你们听说过吗?”
见众人惊诧,他才缓缓道:“这是当年顾炎武讲学之后,渐渐在明国兴起的学问,与心学、理学相抗衡,难分伯仲。”
“其讲究经世致用,农商皆本,轻农税而重商税,绝一向一揆之道,礼义廉耻,是谓四维……”
在他的讲述中,众人纷纷沉浸在其讲学之中……
此时,北京城外的一处别院,也在进行着一场讲学。
“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之而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矣……”
顾炎武跪坐在蒲团上,面前摆放着一个小桌案,直着身,不曾弯曲片刻。
在他的前方,则跪坐着上百名少年或者青年,清一色长袍宽敞,跪坐听课,似乎在效仿着孔子之时。
“先生此言差矣,学生不敢苟同,昔日君子党所盼君主垂拱而治,可为众治?其不过是篡君权而谋私利,党争纷扰,耽误朝政,众治不如独治……”
一少年拱手而道,毫无畏惧。
“我何时只是说君主?”顾炎武轻笑道:“此之君,既可为家主,也可为酒肆之掌柜。”
“须知,独治虽有益处,但弊大于利,故而自古以来,君子纳谏,虚怀若谷,才是长盛久安之法。”
“众治之法,也须为经世致用之人,若是伪君子,小人之辈,再好的方法,都会成为祸害。”
“故而,众治之道,也是用人之道……”
一番言语,总算是岔过去了,顾炎武心中松了口气,但又苦笑。
幸亏这位皇帝心胸宽广,不然自己可真的惨了。
这时,忽然一声响:“顾炎武,你可是胆大妄为啊!”
抬眼一瞧,一个老头子笑容满面地走过来。
“朱楚屿,你竟然不害臊,听起我讲课来,怎么着,想拜我为师?”
顾炎武轻笑道。
朱之瑜摇头晃脑:“非也,某只是觉得你顾炎武胆子太大,敢在天子脚下说什么众治,独治。”
“你觉得,如今可是众治?”
“自然如此。”顾炎武一口道:“圣天子在朝,贤臣在侧,故而国泰民安!”
“哈哈哈!”朱之瑜摇头笑了笑:“你这秦学,讲得愈发不错了。”
“假以时日,理学都招架不住。”
“我这秦学,脱胎于理学,更是儒学。”顾炎武沉声道:“非我讲得好,而是这世事需要这秦学。”
朱之瑜找了个蒲团坐下,捻起一块糕点吃了起来,没怎么说话。
良久,他长叹道:“汝在京,我在地方,遍讲秦学,但谁又知道,这其实是皇帝有意为之?”
顾炎武轻笑,喝了口茶,丝毫不惊讶:“学得文武艺,卖得帝王家,自董仲舒作春秋繁露起,儒学就不同了。”
“朱兄这时才看明白吗?”
朱之瑜苦笑不止。
顾炎武则沉声道:“只要能助益朝廷,不复甲申之变,膻腥席卷中原,再怎么也值得的。”
记住手机版网址:m.reed81.com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